佛均山上座部佛學會送愛到花蓮|馬太鞍溪災後重建捐贈水車,為在地社區注入穩定水源的力量

2025/10/08

花蓮的早晨,常見縱谷雲霧緩緩爬上山腰;然而在災後重建期間,許多居民面對的不是風景,而是日常基本需求的缺口。佛均山上座部佛學會在「送愛到花蓮」行動中,以務實不張揚的方式走進受影響的部落與社區,聚焦馬太鞍溪流域的實際所需,發起並完成「捐贈水車」的援助。這不是一句口號,而是把佛教慈善落到日常、把公益行動化成可以裝載與運送的水量,讓一桶一桶清水,成為災後重建最穩定的後盾。

花蓮災後:缺的不只是一句加油,而是穩定的生活機能與災後重建

災後的花蓮,許多管線、道路與基礎設施需要時間修復。馬太鞍溪周邊社區因地形與距離限制,在「供水」上特別容易出現瓶頸:日常用水不足、臨時儲水設備有限、臨時調度難以周全。這些不一定會上新聞版面,但卻無比影響生活品質——清洗、烹飪、照護長者與孩童,都需要穩定水源。在這個節骨眼,佛均山上座部佛學會選擇了最貼近需求的做法,並連結志工與在地單位,協助社區供水調度,降低居民的不便與焦慮。

送愛到花蓮・水車送暖,實現佛教慈善、公益捐贈、社會責任

花蓮的夜裡風很安靜,但許多家戶的水槽卻是空的,佛均山上座部佛學會在得知馬太鞍溪沿線社區災後用水吃緊後,第一時間啟動「送愛到花蓮」行動:聯繫在地里辦與社區組織、整備志工與司機、協調路線與時段,只為讓捐贈水車載著乾淨的水,準時停在大家熟悉的巷口。

我們始終相信:水,是生命的根,也是慈悲的形狀。 當眾生口渴,願我們以甘露之心去回應。於是,一輛輛水車在縱谷間往返;駕駛握著方向盤,志工搬運軟管與容器,在黑夜與日光交替之間,把一桶桶清水送進廚房、學校、長者的家裡。車上滿載的不只是水,更是無數人匯聚的祝福——花蓮公益,從不是遙遠的大詞,而是每一次按下水閥的聲音。

我們祈願:

當清水沿著軟管注入家中,每一滴都能洗去災難的塵埃,留下清淨與希望;

當行動一再被看見,居民能在災後重建的路上,重新拾回笑容與勇氣。

願這股清流,不只流向花蓮,也流進每個人的心裡。若你方便,請把這則訊息轉發給需要的人;若你願意,也歡迎加入佛均山上座部佛學會的志工行列。送愛到花蓮,我們一起把水送到手上,把希望留在夜裡。

佛均山上座部佛學會慈善的落地方法:把「慈悲」變成可運行的力量

許多人談佛教慈善、公益捐贈時,想到的是大型物資或單次活動。這一次,佛均山上座部佛學會之所以決定以「水資源支援」為核心,為的不只是一次性的送達,而是能日復一日投入的「水車運作」。

一、快速啟動:以「災後立即可用」為優先,採購並捐贈水車,支援馬太鞍溪沿線的社區點。

二、在地協作:與當地窗口保持密切聯繫,理解每日供水缺口與動線。

三、彈性調度:確保緊急需水的區域迅速獲得支援,兼顧家戶基本用水。

這一套流程,把「送愛到花蓮」四個字化為可被量化與追蹤的行動,使佛均山上座部佛學會的社會責任具有持續性與可複製性。災後重建不只是工程修復,更是把生活重新拉回可預測,因此,佛均山上座部佛學會捐贈水車,不是單點式善舉,而是花蓮馬太鞍溪周邊居民重建日常的關鍵拼圖。

佛均山上座部佛學會的初衷:慈悲不必說太多,但要做得很確實

佛均山上座部佛學會長期推動社會關懷、教育推廣與祈福法會,但在災後現場,我們更相信低調務實比高聲宣傳更重要。捐贈水車只是其中一步——之後,佛學會仍會延續行動。我們在花蓮學到的一件事是:真正的慈善,是把對方的難處當成自己的事,當看到居民提著空桶在巷口等待、看到學校廚房順利點火、看到長者家中多了一桶清水,那份佛教慈悲就正在落實扎根。

當災後的街燈再次亮起,家的輪廓才會清楚。佛均山上座部佛學會在花蓮馬太鞍溪的捐贈水車行動,目標不是成為新聞,而是讓更多家庭安心過生活。我們相信,慈悲是一種持續的選擇:看見需求、走進現場、與在地合作、把資源變成解方。

如果你也認同這份初衷,邀請你一起加入「送愛到花蓮」,一起把災後重建的路,走得更穩、更長、更貼近人心。

文章標籤

相關文章